本期人物:
王晓琳,广西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广西科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所长、广西中科微波先进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2022年获广西卓越工程师、2023年获广西青年科技奖、2024年获八桂青年拔尖人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国天眼”超级工程建设者。
对话人:中国-东盟产业和技术研究智库联盟秘书长 文贻炜
主要事迹:
在先进传感技术、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以及检修一体化智能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曾深度参与FAST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石济黄河大桥、宜宾长江大桥、埃及Rod El Farag大桥、印度ZUARI大桥、印尼Melak大桥等国内外多项超大工程建设。从埃及尼罗河畔到印尼原始雨林,从中国天眼到跨海大桥,这位八桂科技工作者用“智慧之眸”守护星空之网,以人工智能为笔书写大国工程传奇。
主要亮点:
从职场到科研,步履不停
毕业后进入柳州欧维姆公司成为一名工程师,在企业工作15年。入选柳州市人才培养项目,前往美国攻读研究生。2021年8月,他以“桂科学者”的身份加入广西科学院,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作为身兼二所之长的80后科学家,他带领团队斩获50余项专利,却笑称自己只是“工程界的翻译官”——把艰深算法转化成桥梁的脉搏、天眼的神经。
从桥梁到高铁,技术突破
他深度参与沪昆客专长沙枢纽西北上行联络线特大桥工程项目,这座大桥不仅是铁路建设领域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更是技术创新的典范。该桥综合了当前铁路斜拉桥建造中所运用的多项先进技术,在该项目中,他们团队自主研发了多项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实践,其中索力监测技术做为主要创新点申报了詹天佑奖,成为行业内的标杆案例。解决了既有桥梁拉索运营期索力长效监测的技术难题,为桥梁的安全运营和科学管养提供了支撑,推动了桥梁工程技术的进步,也为我国高铁网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关技术成果在京霸线、京沈线、太焦线、广深港线、武广线等工程广泛应用。
从地面到星空,精度攻坚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作为这一项目的主动反射面系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公司负责人,王晓琳和他领导的技术团队肩负着为“中国天眼”提供结构监测核心技术支持的重任。FAST工程结构复杂,设计寿命达到了三十年。环境侵蚀、材料老化和荷载的长期效应、疲劳效应与突变效应等灾害因素的耦合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主要结构的损伤积累和抗力衰减。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可以全方位、实时且精准的“问诊”,为提升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科学的智慧的指引。王晓琳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3年的攻坚之旅,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调整,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磨出中国奇迹。
从国内到海外,“AI医生”
在世界第一宽的桥梁埃及Rod El Farag大桥施工现场,王晓琳团队研发的拉索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如同给大桥装上"中医经络检测仪",能精准捕捉拉索的每一次"脉动"。这项让外国专家惊叹的“中国智慧”,如今已守护着横跨四大洲的500多个工程。
从课题到荣誉,硕果累累
近年来,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60余项,软件著作权8项,参编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10项,参与撰写专著3部。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区创新争优奖各1项、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广西科技三等奖1项、詹天佑奖和鲁班奖各1项、广西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对话实录:
文: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走上了科研道路?
王:我最初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后进入柳州欧维姆公司,最初准备从事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我在企业做了15年,当时智能制造行业涉及的计算机应用,主要停留在网络维护层面。虽然那时人工智能概念尚未普及,但我愿意从事一些有挑战的工作,特别是想通过计算机技术开展智能机器人、研发智能化仪器与传感器等工作。这些前沿领域的探索及后来参与到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都是因为高难度的挑战,深深吸引了我。跨领域的技术攻坚,让我找到了科研激情。
文:现在这个岗位对您最大的挑战性是什么呢?
王:以前我在企业的时候是在细分领域里面做科研,来到科学院这样综合性的研究院所,你接触到的事情,站的高度是不一样的。现在人工智能成为广西的发展热点,这就要求自己必须了解广西整体产业发展的情况,不能再局限于单一行业。另外,在时间管理上对自己挑战较大。现在要负责桂科学者团队的团队建设,白天要忙研究所管理事务,晚上要处理科研项目以及学生的培养事宜,这需要自己保持充沛的精力。
文:广西目前最火的是人工智能方向,您觉得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王:机遇和挑战并存。国家层面这么重视,在广西势必会掀起人工智能的热潮。2025是我们智能体的元年和AI智能终端的元年。咱们广西面向东盟,这地理位置太有优势了,和东盟国家的合作会比其他省份便利很多,虽然咱们在技术层面可能比不上其他一些省份,但可以和他们合作,把他们的技术通过咱们的链接推向东盟,形成一个大产业。广西科学院正好有智库联盟这个平台,能通过它和东盟国家建立联系,把产业带动起来。同样,挑战也很明显。一方面是人才短缺。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集中在一线城市,咱们广西在吸引和留住人才上存在一定难度,人才的不足会限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呢,技术研发基础相对薄弱。和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在科研投入、技术积累等方面还有差距。
文:在这一块我们下一步的重点是什么?
王:目前,广西科学院已在前期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态势,比如成立了众多研究机构。但我们还是要回归初心,把特色领域的研究做实,力求在这些领域做到遥遥领先。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精选一些自身擅长的领域深入发展,通过桂科学者团队的形式落地到广西,将研究成果应用在广西的各个领域。另外我在想我自己做的方向,怎么样把人工智能应用到一些重大工程,像中国天眼、平陆运河,在这些项目上应用我们的一些科研成果。
文:讲讲您与中国天眼的故事。
王:我在柳州欧维姆企业做了15年,在企业的时候,自己喜欢做有挑战的事,所以承担了很多比较难的重大项目及科研攻关。我参与中国天眼项目,是2014年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那时项目刚刚开始,要经常去贵州现场,基本上一去就待十天半个月,那个时候我的孩子刚出生,常年奔波对孩子和家人还是有不少愧疚。
文:去一趟现场要多长时间?
王:当时路很烂,要先坐绿皮车,中途换大巴,当时到处修路,路上堵上三四个小时也正常,这样下来差不多一天时间。一个有意思的事,我们平时走路手机记步大概1万步左右嘛,坐车去一趟那里,手机能颠个三四万步出来!所以确实比较疲惫。因为工程周期长,那段时间前前后后来回了五六十趟。当时住的是工棚,但苦中有乐,贵州山上生态好,与大自然非常亲近。
文:最后做成了这个事感觉怎么样?
王:成就感挺强,体会到干成一件大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来!在这过程中,与一帮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都是年轻人,一起扎根,一起成长,结下深厚情谊。另一方面,重大工程充满挑战,可供借鉴的外部经验十分有限,国内外没有可参考的大型天眼,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进行大量的思考与探索,这也促使我个人快速成长,收获满满。当我回头看到这个超级工程完成后超过美国时,我感到前面的所有付出都很值!
【感言】巨型天眼,中国骄傲。作为青年科学家的代表,他是“给星星把脉的人”,这或许就是对科技工作者最动人的注解——他们用精密算法丈量世界,却把最浪漫的诗意留给未来。(王文静、王恒)
责任编辑:王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